辩论的瓶颈

虽然上了大学之后都没有参与出外征赛的校队选拔,但是还是挺常参加队内赛的,例如队内新生赛,队内即席赛,队内循环赛,校队mock赛等等.
所以,还挺常遇到学长姐问我:既然都会打队内比赛,准备校队mock比赛,甚至陪校队作出赛的随队成员,为什么不参与出赛校队的选拔呢?
这是另个话题了.
但是,到目前为止,本人在队内所参加过的比赛,战绩可以用"惨不忍睹"来形容.
其实我自己也很懊恼的,看着自己这么常被学长姐甚至是其他同级队友们所"虐",自己会开始怀疑自己这么多年的辩论是不是都白打了,是不是自己其实根本就不懂打辩论?
这问题思考了很久.
现在我开始有了一点的头绪.
(一)训练的匮乏.虽然自己的辩龄不短,但是这些年来实际参与的辩论训练却是少之又少,一半是因为我的母校在当时本来就很少制度性正规辩论训练,另一半是因为就算当时有训练自己也挺常找借口缺席的.既然缺乏足够的训练,那么辩龄的优势其实就失去了意义.
上了大学校队,虽然已经有接受正规制度训练,但是自己的热衷程度相对其他的队友来说还是少了一点.有些队友异常热衷于平时训练和选拔出赛,所以他们获得了许多额外的上场练习机会,再加上他们原有的潜质,导致他们可以说是进步神速,而我却相对停滞不前.
赛前的准备方面,也有一点点的影响,因为在母校打的大部分比赛是正规校外赛,都有教练老师负责主要的立论,但在大学我打的所有比赛都不是校外赛,只有学长姐提点一些,更多的是靠自己的立论能力.这一点也是我所欠缺的.(还记得今年回母校帮忙准备了半决赛的立论,结果他们就在半决赛输掉了,至今仍然十分内疚.)
(二)赛制的依赖.这么多年来,主要只参加过三个大赛事:中区赛,福联青赛,全砂赛.由于中区赛及全砂赛都是本地同个单位举办的,所以非常熟悉他们的赛制,也就是对我来说的"传统赛制"-最简单的呈辞,呈辞,呈辞,自由辩,总结.而福联青赛是用奥瑞冈赛制的,有质询盘问及小结的环节,但我只有机会参加一次.
因此,我对于"传统赛制"是非常上手的,但来到大学之后,各种比赛可以说是几乎都不再采用这个"传统赛制"了,基本上都用奥瑞冈赛制或类似奥瑞冈的赛制,也就是必定会有质询盘问的环节.不同的赛制对于辩手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,这让我自己这么多年来对"传统赛制"的依赖来了个大大的打击.
(三)辩位的依赖.这么多年来,不知道为什么,我就只打"结辩"这个位置,打到后来替自己拿了全砂赛的最佳辩手,本来以为这是件好事情,结果来到大学之后才发现每个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.对于结辩这个辩位的过度依赖,导致自己的能力发展范围被限制住了.
上了大学后,第一场比赛依旧打自己喜欢的结辩位置,虽然那场是输了,但是自己很明确知道自己的结辩发挥不好,对于结辩这个位置还是有当初熟悉的感觉.之后的比赛,却越来越少打结辩,一半是因为自己想要抛开包袱来迎接新的挑战,一半是因为整支队伍的辩位规划,例如与一些学长姐合作时,可能某位学长姐非常适合打结辩,那么当然自己就要让出结辩位置;有时候与一些队友合作时,可能某位队友不适合打一辩在开场时开篇立论,那么自己可能就要顶替一辩的位置;有时候一辩和结辩都有适合人选,那么自己可能就要做短兵相接的二辩或三辩的位置.
习惯打结辩的我忽然换了辩位,似乎也很常换了个脑袋.不同的辩位对于辩手有不同的要求,但我觉得结辩与其他辩位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短兵相接的环节.以往结辩的我更习惯于让前面三个辩位的队友与对方进行攻防,然后自己则是负责替队友加深攻击,或揪出对方在与队友攻防当中的隐藏弱点.而一旦我不再打结辩,忽然需要跑到前线去与对方短兵交接的时候,就显得兵荒马乱,无所适从了.
我不知道这三个理由成不成立,但至少目前个人经验来归纳,我可以总结出这三个理由.当然,我也还没有走出这个瓶颈,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走出这个瓶颈.

2011年全砂赛冠军队伍
想念过去的胜利,但又必须停止沉醉过去,而要展望未来
(文/Xtar)

0 comments: